孩子不听话,总有些内在的特殊原因,此时父母就注意观察分析,找对原因。对孩子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坚决不能双方对持。要明确你的规定,但要保证孩子知道这些规定是什么。
转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到一定年龄,都要经历逆返心理时期,大人说怎样,他偏不怎样,这就是不听话.遇到这样的孩子,要耐心说服,说服半天也不管用,就不妨将事情搁下来,做点别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过一会儿,再去引导说服孩子,也许效果就好多了。
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总有些内在的特殊原因,此时父母就注意观察分析,找对原因。比如说,孩子心里不了什么委屈,心里不痛快,又说不出来,无法释怀,就借机向父母发泄,事事和父母对着干。这时候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将内心委屈释放出来。再比如,孩子生了病,身体不舒服,心里难受,但大人没有发现,还按照常规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特别的“犟”。
总之,对孩子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坚决不能双方对持,这样下去要么就是大人终究犟不过孩子,最后听了孩子的,助长了孩子的凡事不满意就闹下去的坏脾气;要么就是父母忍不住打孩子,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给宝宝制定一定的规则
要明确你的规定,但要保证孩子知道这些规定是什么。清楚地告诉他:“我们不能打人。如果你生气了,要告诉明明,你想把玩具要回来。”或者“别忘了,在停车场一定要拉着妈妈的手。”
如果你的孩子服从这些规则时有问题(每个孩子都如此),那就再想办法。比如,如果他因为感觉自己受到冷落而打了妹妹,那么就让他帮忙给妹妹喂饭或洗澡,然后为他安排一个可以和你单独在一起的特别时段。如果他因为怕黑而从床上溜下来,那就在他的床头柜上放一把手电筒好了。
1、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2、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宝宝不满,“不听话”就由此而生了。
3、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体格的快速发展,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家长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自己的想法的,若是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的安排去做一些事情,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命令孩子,可能是不可以的。建议多给孩子表扬肯定,少责备批评,要和孩子站在同一个级别来考虑问题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的。
一、要尊重孩子的态度,不能边干自己的事边和孩子说话。
二、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思,然后陈述或澄清孩子的意思。
三、遇到有情绪的孩子,先认可孩子的情绪。四,拒绝孩子的要求时,要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要温和而检测。”
所以,综上所述,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会有很大差别。即使你没有觉察到对孩子的影响,那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有时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或多或少都掺杂着大人的情绪,也很少注意到孩子本身的情绪。同样的一句话,说的“合适”了,可以帮助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强大的自信心,这也让孩子能对自己说“我行!”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会说话。家长应该谦虚一点,和孩子一起从头开始学习,学习会说话,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有的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脾气怪,犟得很,不让他做的事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闹啊……这些是否孩子任性呢?孩子生下来犹如一张白纸,孩子任性的确很常见,但并非天生,主要是由于教育不当引起的。
顺从与反抗
孩子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顺从,父母说什么,就听什么;父母说这些东西不准碰,他就不碰。
这样的孩子常会得到父母、亲友的赞扬:“这孩子真听话”。接近3岁时,父母直觉感到孩子开始变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这时,正是孩子形成独立性和任性的开始,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变化,并注意教育引导。
信任自己,信任别人,对事有独立性,这是性格中很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很小的年龄阶段就已开始萌芽,而且跟以后的性格形成密切相关。心理学家曾分别挑选了100名3~5岁反抗性强和100名几乎看不出反抗的儿童,并对这些儿童进行追踪性研究。研究发现,这批儿童到青年时,原来反抗性强的一组对象,有84人意志坚强,有主见,能独立地分析和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而原来“无反抗性”的一组人,只有26人成为意志坚强的人,其余的人相对显得碌碌无为。
任性的行为界限
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模仿性,生活上常有这样的实事:2岁左右的幼儿自己拿着匙吃东西,吃得狼藉不堪,还把瓷匙敲碎;人没有扫把那么高,却拿着扫把扫地,父母刚把垃圾扫拢,宝宝却把垃圾扫开。像以上行为,可能遭到父母责骂,其实,这正是孩子表达主动性、独立性的行为,并不是任性,父母不但不应该责骂,还应该给予鼓励、表扬和引导。
有的孩子被娇养过甚,吃东西挑东挑西,父母给他吃茶叶蛋,他非要吃摊贩卖的酱烩蛋;父母特地再给他烧了酱烩蛋,他又非要吃茶叶蛋。有的孩子在吃饭时边吃边玩,当父母收起玩具时,就赖在地上打滚。像这种行为,就属于任性了。
如何纠正孩子任性
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必须纠正。
第一,家长应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不能总跟孩子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
对孩子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孩子,助长孩子的任性毛病,以后难以改正。还须注意的是:父母必须一致。
第二,在孩子任性时,父母要善于把孩子的兴趣引开去,以转移他的任性。例如,孩子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父母可设法让孩子去观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
第三,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孩子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孩子自尊心太强,父母可适当给他一个“台阶”,帮他“收场”,然后再通过“拥抱——对视——谈话”的方式进行教育。
拥抱,可使孩子感受到,虽然他做了错事,父母还是爱他的,使孩子对父母不产生抵触情绪。
对视,可让孩子从父母的眼神中,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对他任性的不喜欢。
谈话,要简短明了,使孩子在保持自尊心的前提下,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今后该怎么做。
相关知识点
宝宝搭乐高 | 宝宝学轮滑 | 宝宝学形状 | 宝宝学颜色 | 宝宝学写字 | 宝宝学溜冰 | 宝宝玩滑板车 | 宝宝学穿鞋 | 模仿教育 | 电子产品 | 如何安抚宝宝情绪 | 灵敏度训练 | 时间概念 | 自我意识敏感期 | 宝宝怕黑怎么办 | 宝宝学数字 | 宝宝玩躲猫猫 | 宝宝学汉字 | 宝宝学穿衣 | 宝宝学刷牙 | 宝宝学洗衣服 | 什么是学前教育 | 宝宝学画画 | 宝宝学吃饭 | 宝宝学喝水 | 宝宝学骑单车 | 宝宝学算术 | 3岁宝宝的教育 | 4岁宝宝的教育 | 5岁儿童教育 | 左脑开发 | 右脑开发 | 6岁宝宝教育 |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 怎样教育孩子 | 儿童色彩教育 | 孩子记忆力差怎么办 | 儿童性格培养 |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 儿童性格内向怎么办 | 学龄前智力发育 | 资优生 | 儿童性教育 | 儿童心理学 | 情商教育 | 逆商 | 学龄前儿童认字 | 儿童学习电脑 |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 儿童乘车安全 | 儿童家居安全 | 为什么孩子的屁股打不得 | 孩子人来疯怎么办 | 儿童理财 | 单亲教育 | 表扬孩子 | 儿童孤独症 | 亲子阅读的好处 | 亲子阅读的方法 | 亲子阅读故事 | 亲子阅读选什么书好 | 幼升小面试 | 幼升小政策 | 幼升小辅导 | 幼升小择校 | 学写字 | 教育方式 | 挫折教育 | 特长教育 | 学围棋 | 性别教育 | 智障儿童学校 | 加减法口诀表 | 减数和被减数怎么区分 |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文章
相关专家解答
相关网友问答
相关词条712
儿童营养食谱 | 吃什么对眼睛好 | 怎样才能长高 | 儿童换牙顺序图 | 手足口病 | 水痘 | 诺如病毒 |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 | 脂肪瘤的危害 | 腮腺炎传染吗 | 中耳炎 | 猩红热 | 扁平足 | 鸡眼 | 麦粒肿 | 甲沟炎 | 学前教育 | 孩子上幼儿园哭怎么办 |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 小学入学年龄 | 水痘的症状和治疗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 近视眼怎么恢复 | 弱视 | 四岁宝宝身高体重 | 正确的刷牙方法 | 儿童牙齿矫正 | 小儿地中海贫血 | 儿童骨骼发育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儿童口臭 | 龋齿 | 红眼病 | 疝气 | 小儿鸡胸 | 自闭症 | 肛裂 | 针眼 | 包茎 | 抽动症 | 脑瘫 | 记忆力 | 儿童心理学 | 口吃 | 儿童保险 | 感统失调 | 吃什么能长高 | 长高方法 谜语 | 学钢琴的最佳年龄 | 智力发育 | 幼儿简笔画 | 儿童笑话 | 儿童音乐 |联系编辑:曾静波
联系邮箱:zengjingbo#pcbaby.com.cn(#改为@)
联系电话:020-38178288-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