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是流脑典型的三大症状。流脑起病急,病初有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症状,临床上常常容易被忽视。随即高热,寒战、乏力、哭闹不安,大孩子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出现,重者表情呆滞,面色难看。
因为细菌经血液引起败血症,细菌堵塞小血管,所以这时在宝宝皮肤上可看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称为“淤点”,甚至淤点扩大变成淤斑,病情进展快时淤斑会增大,中央出现紫红色大块皮肤坏死。
当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脑,则宝宝呕吐频繁、前囟饱满、头痛加剧,出现抽搐、神志朦胧、头颈部强硬甚至昏迷。有时宝宝会面色苍白、四肌冰凉并发紫、血压下降至测不出等中毒性休克、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医学上称为“暴发性流脑”,可危及生命。即使抢救过来,有的宝宝也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
妈妈应注意:宝宝如有以上症状,应及时上医院就诊,千万不要耽误。
流脑起病很急,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发展到严重期,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千万不要耽误!流脑该如何治疗了?通常来说,流脑一般病程为7-10天左右,具体还是要看流脑患者出现的症状及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法如下:
1、脱水剂的应用
下列药物应交替或反复应用:①20%甘露醇。②25%山梨醇。③50%葡萄糖。④30%尿素。以上药物按具体情况每隔4~6小时静脉快速滴注或静推一次,至血压恢复正常,两侧瞳孔大小相等,呼吸平稳。用脱水剂后适当补液,使患者维持轻度脱水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亦可同时应用,以减轻毒血症,降低颅内压。
2、亚冬眠疗法
主要用于高热、频繁惊厥及有明显脑水肿者,以降低脑含水量和耗氧量,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氯丙嗪和异丙嗪肌注或静推,安静后置冰袋于枕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使体温下降至36℃左右。以后每4~6小时再肌注一次,共3~4次。
3、呼吸衰竭的处理
应以预防脑水肿为主。如已发生呼吸衰竭,除脱水外则应给予洛贝林、可拉明、回苏灵等中枢神经兴奋剂。亦可用氢溴酸东莨菪碱静注,可改善脑循环,有兴奋呼吸和镇静作用。必要时作气管插管,吸出痰液和分泌物,辅以人工辅助呼吸,直至患者恢复自动呼吸。
在流行季节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防止流脑的发生和传播。流脑如何预防?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接种流脑疫苗。孩子在流脑流行季节前应进行流脑A群多酶体菌苗接种。接种0.5毫克皮下注射,接种后一个月,孩子体内产生抗体,抗体可维持三年左右。孩子接种后会有以下反应:轻微发热、局部肿痛、胃口减退等。接种后孩子要注意休息,多喝水,暂不洗澡,不做剧烈运动。
2、在流行病期间,尽量少带宝宝去人口密集的场所。
3、保持室内通风,多带宝宝晒太阳,经常晒宝宝的衣服、被子。
4、给宝宝多喂水,让宝宝多吃蔬菜和水果,让宝宝多运动,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5、父母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宝宝出现可疑症状,应马上就医,减少传播,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流脑与流感,虽然都会出现头痛、发烧、咳嗽等症状,传播途径也都是患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都容易感染免疫水平低下的成人和儿童。但流脑与流感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流感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较轻,属呼吸道传染病。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后有效,大多数患者有自愈倾向。
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绝大多数患者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脑膜炎球菌进入脑脊髓膜后,病情发展特别快,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高达40%-60%。流脑的发病季节一般从冬末或春初开始,3-4月份达到高峰,5月下旬逐步减少。
流脑初期会出现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如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和轻微的发热。随着病情变化,患者会出现嗜睡、昏迷、抽筋、皮肤和粘膜出现大片瘀斑等全身中毒症状;当发展到脑膜炎阶段后,就会出现剧烈的头痛、高烧和呕吐,如不及时抢救患者会很快死亡。
如果你的宝宝出现了疑似感冒的症状,宝宝妈妈不要自行在家中喂宝宝服药,一定要先去医院进行检查确诊,毕竟流脑与流感起初症状相似,不可忽视!
流脑与乙脑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流脑与乙脑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本质上也有很大区别:
1、病因不同。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是由带菌者或病人经呼吸道飞沫传染。而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此种病毒通过蚊虫先在牲畜(如幼猪、马、牛等)中传播,而后再传播给人。
2、流行季节不同。流脑流行每于冬末开始,春节盛行,到初夏就明显下降;乙脑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大都在夏季和初秋。
3、症状存在差异,病程不同。两种病发病开始都有发热、头疼、恶心呕吐,典型病人可以有嗜睡、抽搐、昏迷等症状,但乙脑病人没有菌血症期,不会出现皮肤淤点,也少有很快出现休克者。重症的病人都会发生颅内压增高的种种危险症状,但乙脑病程进展不象流脑那么迅速。流脑一般病程为7-10天左右,恢复期常在口、鼻周围起疱疹,而乙脑病程约经2周方进入恢复期,甚至在发病6个月后仍遗留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
4、脑脊液化验结果不同。流脑在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时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脑脊液浑浊如米汤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明显增高,而糖和氯化物减少;乙脑的脑脊液呈澄清或微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仅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
对流脑、乙脑有了一定认识,若发现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确诊,避免耽误治疗时间!
相关知识点
小儿肠套叠 | 小儿扁桃体发炎 | 小儿鼻出血 | 八个月宝宝拉肚子 | 宝宝咳嗽化痰 | 宝宝痢疾 | 宝宝过敏性结膜炎 | 小儿消化不良 | 宝宝便血 | 宝宝感冒 | 小儿肺炎 | 小儿结核病 | 小儿癫痫 | 小儿感冒 | 宝宝偏食 | 小儿口臭 | 罗圈腿 | 小儿鼻出血食谱 | 幼儿营养不良 | 感觉统合 | 夹腿综合症 | 小儿盗汗 | 高热惊厥 | 小儿尿频 | 儿童微量元素缺乏症 | 遗尿 | 小儿麻疹 | 小儿肾炎 | 小儿厌食症 | 小孩鼻子不通气怎么办 | 幼儿常见疾病 | 肋骨外翻 | 瘊子 | 意外损伤 | 小儿便血 | 小儿呕吐 | 小儿痢疾 | 小儿便秘怎么办 | 小儿中暑 | 小儿过敏性皮炎 | 小儿便秘 | 小孩拉肚子怎么办 | 2岁宝宝腹泻怎么办 | 幼儿贫血 | 小儿腹胀 | 孩子营养不良怎么办 | 小儿多动症 | 蛲虫感染 | 肌营养不良 | 吞气症 | 宝宝踏步反射 | 小儿高热惊厥 | 小儿惊厥 | 高温惊厥 | 罗圈腿矫正 | 罗圈腿矫正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婴儿消化不良 | 宝宝咳嗽治疗 | 奶癣 | 太子金 |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 | 新生儿髋关节脱位原因 | 新生儿泪囊炎按摩 | 宝宝病毒性腹泻 | 小儿食欲不振 | 小儿猩红热 | 小儿痒疹 | 一周岁宝宝腹泻
相关文章
相关词条711
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2017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 诺如病毒| 小孩反复发烧怎么办 | 小儿咳嗽 | 小儿肺炎 | 小孩拉肚子怎么办 | 孩子咳嗽老不好怎么办 | 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 小孩发烧怎么退烧 | 小孩发烧39度怎么办 | 发烧吃什么食物 | 轮状病毒 | 小儿呕吐 | 佝偻病 | 宝宝上幼儿园 | 幼儿园安全教育常识 |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 | 湿疹最佳治疗方法 | 疱疹性咽颊炎 | 风寒感冒 | 风热感冒 | 小孩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 咳嗽偏方 | 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 一岁半宝宝不爱吃饭 | 一岁半宝宝身高体重 | 2岁宝宝身高体重 | 3岁宝宝身高体重 | 宝宝食谱 | 一岁宝宝食谱 | 两岁宝宝食谱 | 三岁宝宝食谱 | 儿童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 亲子游戏 | 小儿推拿 | 湿疹症状 | 肋骨外翻 | 睡觉磨牙是什么原因 | 磨牙是什么原因 | 狂犬疫苗 | 水痘疫苗 | 乙脑疫苗 | 流脑疫苗 | 脊灰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