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对于食物中毒,我们除了掌握清楚它的发病原因,再就是要了解它的症状表现。那么,宝宝食物中毒症状有哪些呢?
1、肉毒中毒是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的简称,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为严重。发病有其特点,除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睁眼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病急,发热不高,也有呕吐、腹痛、腹泻,多在一周内恢复。生食鱼蟹或进食被细菌污染的肉、咸蛋、咸菜等均可引起中毒。
3、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时,可表现高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等,重者可出现抽搐和昏迷,抢救不及时可死亡。常因进食被细菌污染的肉、蛋、水产品,特别是病死的牲畜肉而引起。
4、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特别是呕吐较严重。常因进食被细菌污染的奶制品、肉制品、剩饭等引起。
食物中毒一般多发生在夏秋季,儿童发病率较高,是由细菌污染食物而引起的一种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症的疾病。最常见的是沙门菌类污染,以肉食为主;葡萄球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为乳酪制品及糖果糕点等;嗜盐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海产品;肉毒杆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罐头肉食制品。
如果孩子发生食物中毒,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食用污染的食物后1-24小时内出现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随后出现脱水和血压下降而致休克。肉毒杆菌污染所致中毒病情最严重,可出现吞咽困难、失语、复视等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后要及早进行救治,尤其是儿童。
中毒早期可进行催吐、洗胃;剧烈腹痛、腹泻者可注射阿托品;有脱水者及早补充液体;也可饮用加入少许食盐和糖的液体;也可用抗生素。如果是被肉毒杆菌引起的中毒,应立即送医院急救,请医生给予抗肉毒血清注射。
因此,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是禁食霉腐变质和污染的食品。
作为家长,当发现怀疑孩子发生了中毒时,应该尽快地追问孩子发病前吃了什么东西,以前吃过没有,同食者的情况怎样?还要仔细搜索孩子口袋里、书包里有无野生植物或其他剩下的东西。尽可能把有关东西搜集齐全,供医生参考。
每当发生急性中毒,都应分秒必争地立刻进行抢救,以免失去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抢救急性中毒的原则和步骤是:
1、尽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清洗被污染的皮肤、除去污染的衣服、脱离有毒的场所或催吐、洗胃、导泻、灌肠以清除食入的毒物。
2、防止毒物吸收:在催吐、洗胃过程中或其后,给予拮抗剂以直接未被吸收的毒物发生作用,以减低毒性或防止吸收。例如强酸中毒可用弱碱(石灰水上清液、肥皂水)中和,强碱中毒可用弱酸(1%醋酸、果子水)中和,日常饮的豆浆、牛奶或蛋清也有中和酸、碱作用和保护肠胃道粘膜作用,并常用作金属毒物的拮抗剂。浓茶可以沉淀某些毒物。
3、促使已吸收的毒物排出:到医院应用静脉输液,应用利尿剂排毒,目前透析方法已推广应用,效果较好,透析亦即是利用人工肾或利用腹膜的渗透作用将毒物从体内排除。
4、对症疗法: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如惊厥、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等给予对症治疗,支持病人渡过危险阶段,争取及早康复。
水中毒是指超量的饮水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它是指因为过量的水而使得细胞外液的电解质的浓度过份的稀释,在临床上也把这种水中毒的现象称之为稀释性低钠血症。我们知道人体本身是有一 定的调节能力的,但是如果在短时间之内进水过多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而肾脏又一时间无法将多余的水排出去的一系列症状。
水中毒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当人体的血液中钠离子的浓度低于130mEq/L的时候也就是轻度不中毒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轻度的疲劳感,这个时候只要停止饮用水就可以了。当血液中钠离子的浓度低于120mEq/L的 时候,人会感觉头痛,呕吐一些人还会出现一些精神方面的症状。而如果钠离子的浓度低于110mEq/L的时候就会出现昏睡一些还会有全身痉挛的表现。专家告诉我们说当水中毒已经到最严重的时候也就血液中钠离子的浓度低于100mEq/L的时候,就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所以说不同程度的水中毒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威胁是非常大的。而婴儿也是水中毒的高发人群。一来婴儿无法知道自己需要多少水份总是多少,另外传统的观念会以为要帮助宝宝多补充水份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醒宝妈们在孩子半岁以前其实是不需要喝水的,因为宝宝平时在喝母乳或者是配方奶粉的时候其中就已经包含了宝宝所需要的水分了所以无需在给孩子补水了。
而且未满6个月的小宝宝其肾脏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所以如果太多的水份就会使得他们在排出多余的水分的同时也会排出钠元素的。钠元素的过度流失不仅会影响到婴儿正常的大脑活动同时还会引起婴儿的脸部浮肿,体温过低,爱睡,烦躁不安这些都是婴儿轻度水中毒的表现了,如果婴儿出现痉挛或者惊厥的时候可能已经是重度水中毒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就医。
说到这也许你要说了,那么婴儿到底要如何科学的喂水呢?
正常情况下如果是有充足的母乳的话是不需要过多的喂水的,如果实在担心宝宝上火的话,只要按宝宝的每公斤体质需要20毫升的水进行喂养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一天只需要喂养3到4次左右就可以了。
当然了宝宝的饮水量还要和日常的饮食,气温度来决定的。比如说如果当天的活动量较少的没怎么出汗的话那么可能就不需要过多的补充水份了。如果当天的天气炎热宝宝出很多的汗的话那么就要多增加水份了。
另外提醒一下如果是未满6个月的宝宝最好避免过度的稀释配方奶粉,平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宝宝喝含电解质的饮料等等。当然了宝宝一天喝多少水事实上还需要和宝宝的身体情况来相衡量的,比如说孩子已经出现了脱水的症状的话,那么就可以适当的帮助宝宝补充一些水份了。
说到食物中毒,很多家长会认为,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因为宝宝吃的食物,基本都是从正规渠道买的或家里自制的。其实不然,如果宝宝喝了未经消毒或被污染的牛奶、冰箱里久放的蔬果、没有充分加热的辅食、半生不熟的肉蛋类的话,也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导致宝宝又拉又吐。当宝宝食物中毒时,家长第一时间应该怎么处理呢?
一、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处理
发现宝宝食物中毒后,家长第一时间这样做:
及时将宝宝吃过的食物封存,避免宝宝继续吃或别人误食;
取一部分用保鲜袋装起来,以备就医时察看,而不是催吐!
短时间内限制宝宝进食和饮水。对于大部分食物中毒的情况,可以通过几小时的限制进食和饮水,来观察宝宝的症状是否良好。婴儿一般可以忍受3-4小时不进食任何食物和液体,大一点的宝宝则可以忍受6-8小时。在限制进食的这段时间,如果腹泻和呕吐的症状逐渐减轻,说明病情在慢慢地自愈;如果症状加重,甚至出现了脱水、持续腹泻、便血、身体触痛或刺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则应立即拨打120或送往附近的医院急救。
家长在这里或许有疑问,为什么不催吐呢?因为无论用任何方法催吐,如抠喉咙眼、大量灌水催吐等,都会进一步损伤宝宝的咽喉甚至身体,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伤害。
二、从日常做好预防
首先,家长们要记住新鲜食材是基本。不要购买或让宝宝食用以下几种食物:
来源不明的食物,如野生采摘的蘑菇、野外钓来的鱼;
变质发霉的食物,如过了保质期的牛奶、包装破裂的罐头、腐烂的水果、发霉或发芽的蔬菜等。
值得注意的是,霉变的食物即使掰掉发霉的部分,还是不能吃的,为了身体健康,千万不要节省!
其次,保证烹饪过程是干净、卫生的。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厨房、厨具、餐具都要保持洁净,尽量消毒杀菌;
烹饪前先洗手,如果手部有伤口应戴手套;
确保食物烹饪后彻底熟透,尤其是肉类、蛋类;
煮好的食物应该在2小时内食用,特别是在夏季。
最后,注意食物的储存和再加热,别让病菌在这里有机可趁:
吃不完的食物放进冰箱时要装在密封容器,或是包上保鲜膜;
注意食物不要混放,要生、熟归类放好;
拿出来加热时,应彻底加热煮透,杀死从冰箱里带出来的细菌。
宝宝发生食物中毒时妈妈们不用慌,正确冷静的应对就好。至于预防食物中毒,注意日常的饮食卫生是关键。
相关知识点
宝宝爱吃甜食的危害 | 小儿用药误区 | 血铅超标 | 小孩长痱子怎么办 | 如何预防噎食 | 儿童噎食急救 | 处理伤口的正确方法 | 儿童噎食急救误区 | 小孩嗓子哑了怎么办 | 小孩尿床怎么办 | 儿童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 幼儿口腔护理 | 儿童用药指南 | 小儿推拿 | 小儿护足 | 婴幼儿急救常识 | 儿童健身操 | 幼儿疫苗 | 卵圆孔未闭 | 儿童护眼 | 小儿失眠 | 塑化剂 | 浴室安全 | 儿童防潮湿 | 防潮祛湿 | 幼儿嗓音 | 小孩子睡觉出汗原因 | 出汗多 | 宝宝运动 | 儿童晕车 | 左撇子 | 小儿营养不良 | 捏脊 | 宝宝能泡温泉吗 | 孩子叛逆家长怎么办 | 饭后多久可以运动 | 叛逆期 | 多大的宝宝可以用吸管杯 | 多大的宝宝可以用牙膏 | 爱耳日 | 1-3岁宝宝补钙 | 2岁宝宝吃什么补钙 | 儿童涂氟 | 胃胀气怎么办 | 宝宝中暑 | 宝宝流鼻血
相关词条711
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2017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 诺如病毒| 小孩反复发烧怎么办 | 小儿咳嗽 | 小儿肺炎 | 小孩拉肚子怎么办 | 孩子咳嗽老不好怎么办 | 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 小孩发烧怎么退烧 | 小孩发烧39度怎么办 | 发烧吃什么食物 | 轮状病毒 | 小儿呕吐 | 佝偻病 | 宝宝上幼儿园 | 幼儿园安全教育常识 |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 | 湿疹最佳治疗方法 | 疱疹性咽颊炎 | 风寒感冒 | 风热感冒 | 小孩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 咳嗽偏方 | 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 一岁半宝宝不爱吃饭 | 一岁半宝宝身高体重 | 2岁宝宝身高体重 | 3岁宝宝身高体重 | 宝宝食谱 | 一岁宝宝食谱 | 两岁宝宝食谱 | 三岁宝宝食谱 | 儿童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 亲子游戏 | 小儿推拿 | 湿疹症状 | 肋骨外翻 | 睡觉磨牙是什么原因 | 磨牙是什么原因 | 狂犬疫苗 | 水痘疫苗 | 乙脑疫苗 | 流脑疫苗 | 脊灰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