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痛是一种生理疼痛,产痛的原因和子宫肌肉、骨盆肌肉在分娩时的作用有关。此外,产痛产生的原因也可是精神因素的作用而加剧。分娩时的疼痛难以避免,产妇要注意调整自身精神状态,以减少产痛。
1、子宫因素。产痛最主要的原因是分娩时子宫出现阵发性收缩。当子宫拉长或撕裂子宫肌纤维,子宫血管受压等受到的刺激会上传到大脑痛觉中枢,,让产妇有感受到皲剧烈的疼痛。
2、胎儿因素。胎儿在出生的过程中,会给产妇带来疼痛。特别是胎儿通过产道时,产妇的产道会拉升到极致状态,子宫下段、宫颈和阴道、会阴部造成损伤和牵拉,可给产妇带来疼痛。此外,如果胎儿过大,产妇骨盆过小,在分娩时,产妇也会感受到难以承受的疼痛,部分产妇由于无法承受疼痛而出现产道血肿的症状,此时医生会根据产妇的情况将顺产转为剖腹产。
3、精神因素。产痛的一部分原因还和精神因素相关。分娩时,产妇会感觉到产张、焦虑、恐惧,这些不良心理可引起体内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让疼痛加剧。此种现象,在初产妇中更为明显。
在分娩时,可以缓解产痛的方法有很多。临床上医生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硬膜外麻醉止痛法(无痛分娩)、产程末期施打具吗啡成分之药物、音乐治疗、芳香治疗、冥想、穴位按摩等。医生会根据产妇的情况给予产痛缓解。
1、脉替啶止痛法:即度冷丁。一般医生会在第1产程的早期使用此药,特别适用于分娩过程中出现焦虑、难以松弛的产妇。分娩时,医生会把度冷丁注射在产妇一侧的臀部或大腿,可持续2~3小时,有缓解疼痛的作用。使用该药剂后,产妇可感到想睡,但娩出后困倦感就会消失。
2、硬膜外麻醉止痛法。此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麻醉剂,使产妇下半身神经暂时处于无痛感,也是常说的无痛分娩法。值得注意的是,硬膜外麻醉须谨慎使用,医生要保证麻效在第2产程时子宫颈全开后消退。不过此种方法虽然能减轻产痛,但会延长产妇将胎儿完全娩出的时间。
3、放松分娩。除了施打药剂的方式外,有些医院也会提供音乐、芳香治疗及穴位按摩等方式,帮助产妇镇定疼痛的情绪,产妇在分娩前也可可以事先询问医生分娩时能够提供的服务。
4、改变分娩姿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使用药剂的情况下,产妇也可通过调整分娩姿势调节来减轻分娩疼痛。把体重负荷压在墙上。在产痛难以承受时,产妇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将双臂伸直压在墙壁,把所有的体重压在墙壁上,站立式分娩,有助于将胎儿降落,减轻产痛。
5、陪产协助。一些产妇在分娩时可有丈夫陪产。当发现产妇产痛难忍时,丈夫可以协助医生稳定产妇的情绪,也可在产妇腰骨附近施以某种程度的强力,上下左右的进行按摩或用力压迫肛门,产妇可在丈夫的按摩下放松时吸气、指压时吐气。
一般来说,产痛难以缓解,不过产妇在分娩时,产痛可消耗大量的体力,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容易加剧产痛,甚至有些产妇出现晕厥。因此,产前要做好饮食准备。
第一产程中。由于产程时间比较长,产妇要尽量进食,以补充体力,缓解产痛。食物应以半流质或软烂的食物为主,如鸡蛋挂面、面包、粥等。
快进入第二产程时,子宫出现频繁收缩,产痛加剧,消耗增加,为防止疼痛晕厥,产妇应尽量在宫缩间歇摄入一些果汁、藕粉、红糖水等流质食物,以补充体力,帮助胎儿的娩出。
临产前增加体力防产痛小偏方:
产妇在分娩前可进行体力的充。可用优质羊肉350g、红枣100g、红糖100g、15~20g黄芪、15~20g当归,加1000ml水一起煮,煮至500ml后,倒出汤汁,分成2碗,加入红糖。在临产前三天起早晚服用,能起到补充体力、安神、防产痛作用。
相关知识点
脐带绕颈一周 | 产力指什么 | 测孕纸怎么看 | 生孩子的真实过程 | 顺产侧切 | 生孩子疼吗 | 顺产好还是剖腹产好 | 第一胎剖腹第二胎能顺产吗 | 脐带绕颈一周能顺产吗 | 顺产后伤口护理 | 顺产注意事项 | 顺产后多久可以同房 | 顺产后恶露多久干净 | 顺产后多久可以用收腹带 | 顺产和剖腹产的利弊 | 会阴侧切 | 产前运动 | 分娩姿势 | 分娩疼痛 | 早产 | 肩难产 | 顺产坐月子注意事项 | 顺产全过程 | 宫颈水肿 | 产力 | 会阴裂伤 | 分娩报销 | 分娩补助 | 双子宫能顺产吗 | 会阴切开术 | 会阴撕裂 | 拉玛泽生产呼吸法 | 拉梅兹呼吸法 | 临盆 | 胎粪 | 产力异常
相关文章
相关词条756
产程 | 分娩 | 第一产程 | 第二产程 | 第三产程 | 产程延长 | 生孩子的真实过程 | 剖腹产 | 剖腹产后多久可以用收腹带 | 难产 | 剖腹产过程 | 分娩征兆 | 产前阵痛 | 破水 | 高位破水 | 见红 | 羊水破了什么感觉 | 胎儿入盆 | 宫缩 | 假性宫缩 | 见红后多久生 | 分娩待产包 | 待产包清单 | 生孩子要准备什么 | 临产前吃什么 | 产前筛查 | 预产期怎么算 | 预产期到了还没生怎么办 | 预产期 | 早产 | 分娩前的征兆 | 拉玛泽呼吸法 | 无痛分娩 | 羊水栓塞 | 产后出血 | 子宫破裂 | 胎膜早破 | 产道损伤 | 脐带脱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