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就意味着,2016年元旦以后出生的二孩,都是合法的。按修正案中规定,生育一孩或两孩的夫妻均可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法律修改前按照规定应当享受扶助的失独家庭,将继续获得扶助。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
人口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后,从群体上看,“70后”受益最大,“80后”和“90后”生育二孩的占比较大,而“50后”和“60后”赶不上末班车。
陆杰华说,全面放开二孩只是第一步,想要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让大家敢生二孩、实现长期稳定适当的生育率,下一步需要考虑如何鼓励和引导符合政策的育龄妇女在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下生育,尤其是社会公共政策,从女性职业、产假、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都需要相应的公共政策来推动,降低养育成本。
他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后,总和生育率已达到平衡,低生育率趋势难以改变,尤其是“80后”和“90后”,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所以需要观察政策的效果,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可能会有第三步调整,比如调整社会抚养费或者鼓励三孩等。
2015放开二胎政策终于落实实施时间。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就意味着,2016年元旦以后出生的二孩,都是合法的。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由于堆积效应,在全面放开生育后的头几年,出生人数会反弹,但幅度有限。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的生育率不到1.4。在如此低的生育率下,并且未来十年中国生育旺盛期女性数量开始锐减,真正要担心的不是全面放开生育后新生婴儿的大幅反弹,而是即使放开,年出生人数还是雪崩式坍塌。
与单独二孩相比,放开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性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放开全面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一般来说,实际生育率是低于生育意愿的,这是因为,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并且现代人抚养孩子的成本比较高,多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很多金钱和精力,最终对生二胎望而却步。“单独二孩”政策受到冷遇,也表明了现在人们生育二胎的意愿在下降。因此,即使放开全面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单独二孩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也就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所提到的单独二胎政策。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该政策于2013年底初试行。就目前而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已落地。在政策路径上,“单独二孩”是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一小步,全面放开二胎将意味着城市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意味着到达适婚年龄的中国年轻人在婚后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无论其双方是否有兄弟姐妹。
2015年10月29日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至于早前全国实施的“双独二孩”政策,也会退出历史舞台。
什么是“双独家庭”?双独家庭就是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的夫妻双方所组建的家庭:
1、独生子或独生女,即无同父同母、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或收养的兄弟姐妹;
2、夫妻未生育而只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可视为独生子女;
3、夫妻合法生育或收养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而现在只存活一个子女,且女方未满49周岁的,现存活子女视为独生子女。
双独夫妻申请生育二胎,不仅要提供自己的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还要提供夫妻双方父母的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如果父母离异、再婚,则需要提供离婚判决书或调解书、协议书、离婚证),同时,还要提供夫妻双方及各自父母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所出具的相关婚育证明。如果夫妻双方父母属再婚,提供的材料应包括亲生父母及继父母的相关证明。
夫妻双方要亲自持相关材料到辖区计生部门申请办理生育证。而在双独夫妻二胎申请被批准后,先前发放的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及其他相关奖励也将被计生部门收回,而后按规定发放生育证。
为双独家庭放开二胎政策,对国家来说,能有效减缓老龄化步伐,让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对家庭来说,能有效分摊养老压力。这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落地,我国生育政策就发生了改变。那么二胎政策是利还是弊呢?
二胎政策的利
1、抑制男女比例失衡。在传统观念等原因促使下,“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许多父母“选择性生育”,因而最终出现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如今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则能极大减少这个问题的出现。
2、缓解人口老龄化。生育率的降低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直接冲击。开放二孩政策则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减少未来的社会风险。
二胎政策的弊
1、国家财政支出将增加。开放二孩政策后,国家将面对一系列人口增长遇到的问题。环境承受能力、财政支出、公共福利体系等宏观层面将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面临压力。
2、加重个人家庭负担。在如今高物价时代,把一个幼儿养育成人需要巨大的花费。开放二孩,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讲,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意味着“单独二孩”政策时代的结束。而根据以往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不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社会抚养费。
2014年11月12日,是我国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一周年。11月11日,一封由5000个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即非独夫妻,非独家庭联名的建议信——《非独家庭要求全面放开二胎的建议信》,分别寄往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国家卫计委。在这封建议信中,5000个非独家庭呼吁全面开放二胎,同时在2014年内,国家及全国各地立法保障全体公民的二胎生育权。
我国在2013年11月15日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单独二胎政策。在2014年10月,有媒体报道“中国可能在两年左右向所有夫妇放开二胎政策”,国家卫计委回应称,目前暂无全面放开生育二胎的时间表。2015年7月12日,国家卫计委首次正式回复“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表示“目前正在抓紧制定相关规定。”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相关知识点
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 | 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 | 二胎政策何时全面放开 | 生二胎退独生子女费 | 各省二胎新政策 | 再婚生育二胎新政策 | 二胎准生证 | 单独家庭二胎 | 二胎生育险报销标准 | 2014单独二胎 | 生二胎有哺乳假吗 | 二胎产假多少天 | 生二胎新政策 | 单独二胎间隔 | 单独二胎新政策 | 单独家庭生二胎 | 二胎准生证有效期 | 再婚生育二胎新政策规定 | 再婚单独二胎生育政策 | 2015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 北京二胎新政策 | 广东二胎新政策 | 天津二胎新政策 | 江苏省二胎政策 | 上海二胎新政策 | 湖北二胎新政策 | 山西省二胎新政策 | 河北二胎新政策 | 四川省二胎 | 河南二胎新政策 | 江西二胎新政策 | 山东省二胎新政策 | 吉林省二胎新政策 | 湖南二胎新政策 | 浙江二胎新政策 | 黑龙江省二胎新政策 | 重庆二胎新政策 | 陕西二胎新政策 | 安徽二胎新政策 | 辽宁省二胎新政策 | 国家允许生二胎吗 | 普遍二胎
相关文章
相关词条805
全面二孩 | 计划生育新政策 | 生男生女早知道 | 生男生女预测 | 双胞胎的形成 | 准生证 | 高龄产妇生二胎 | 取环后注意事项 | 计划生育| 二胎生男生女 | 二胎新政策 | 不孕不育 | 卵子 | 精子 | 什么时候是安全期 | 怎样才能怀孕 | 受孕过程 | 清宫图生男生女表 | 最佳生育年龄 | 孕前检查 | 如何快速怀孕 | 怀孕前的准备 | 排卵期 | 安全期 | 2016年放开二胎 | 生男孩的科学方法 | 生男孩的秘诀| 试管婴儿 | 试管婴儿费用 | 人工授精 | 酸性食物 | 碱性食物 | 叶酸片什么时候吃| 卵巢囊肿 | 结婚证 | 叶酸 受精卵着床 | 艾滋病 | 宫寒 | 卵巢早衰 | 生男孩月份 | 尿道炎 | 异卵双胞胎 | 龟头炎 | 蚕豆病 | 地中海贫血查询引导
孕育周刊 从怀孕到生子,各种知识全搜罗。 母婴检查 列举检查项目、时间、注意事项。 疾病防疫 多种母婴疾病护理及治疗全解读。 营养饮食 孕育饮食宜忌、营养功效供你参考。 保健护理 怀孕、产后、育儿保健护理知识。联系编辑:曾静波
联系邮箱:zengjingbo#pcbaby.com.cn(#改为@)
联系电话:020-38178288-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