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分娩后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心理状态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牵制着其情绪波动及行为变化,同时由于分娩时体力的消耗,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极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不但不利于产后恢复,而且易诱发产后抑郁症,甚至引发母亲角色适应不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了解产褥期妇女的心理需求,那么,产褥期的特点?简述产褥期妇女的生理特点? 产褥期的特点产褥期的特点,全身状况:产后体温在一般情况下都在正 常范围内,产后第一天略升高,与分娩过程有关,但一般不超过38尤。在产后的3~4天,乳房开始充盈。血管扩张,新妈妈会感觉胀痛,局部皮肤发热,也会引起体温短时间内升高,但不会持续时间太长。产后脉搏比平时稍慢些,呼吸略深。产后血压变化不大,较稳定。子宫子宫在分娩结束时就收缩到脐部以下,在腹部可触摸到子宫体,又圆又硬,以后逐渐恢复到非妊娠期大小。宫底平均每天下降1~2厘米,产后10天子宫降入骨盆腔内,真正 要恢复到正常大小需要6周时间。这个过程中子宫不断收缩,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阵发性的腹痛。 产褥期一般体内激素发生变化,一般产后的三天逐渐进入哺乳期,这个期间垂体分泌泌乳素,妈妈在这个时间应该让孩子多哺乳,因为随着哺乳次数增多,奶量也随着增多,产后的三个月左右,一般可以来月经,不过,有的人断奶后才来月经,这个每个人时间不一定相同,不过,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出血过多,一年半的时间内来月经还都在正常范围。建议您产褥期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加强营养,这样对身体恢复也是有帮助的。 很多老一辈的总是叮嘱产妇坐月子一个月不要刷牙,否则“生一个娃,掉一颗牙”。这实质上是反映出孕产妇不注意口腔牙齿卫生的危害。有人错误地理解为产妇不能刷牙,这也是造成孕产妇牙齿脱落的原因。传统习俗认为,产妇刷牙会引起牙痛病,这恰恰与医学科学的道理相反,其实不刷牙,污垢得不到及时清除,会增加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而引起牙痛病。 妇女在怀孕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或维生素C的摄入不足,可以有牙龈充血、水肿,容易出血,特别是刷牙时出血。另外,怀孕后牙齿的矿物质往往补充不足,牙齿的坚固性差。这些情况已对牙齿不利,再不注意口腔卫生,使口腔内的细菌增多,在大量细菌作用下,食物残渣中的糖类得以发酵、产酸,导致牙齿脱钙,形成龋齿,不会碰到冷水而留下月子病。 简述产褥期妇女的生理特点产褥期妇女的生理特点是,当胎盘排出后,子宫体即收缩至儿头大,呈前后略扁的球形,重约1千克,约17厘米×12厘米×8厘米大小。宫底在脐下1~2横指,产后子宫各对韧带呈松弛状态,因此极易移位,特别在产后第一天当膀胱充盈时常易将子宫向上向右推移直至右肋下。以后随着子宫肌纤维迅速变小,水肿充血消退,子宫逐渐缩小。产后第一天子宫底在耻骨上12~15厘米,5天时在耻骨上7~10厘米,12天入盆,在腹部已不能触及。子宫的重量在产后第一周末减至500克,第二周末减至350克,8周时达正常子宫的重量即60~80克。 对于产妇来说产后要注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产后14天内,子宫收缩时,可从腹壁外摸到又圆又硬的子宫体,同时产妇感到下腹痛。如果子宫收缩不好,则宫体软而不具体,阴道出血量也较多。要注意宫腔是否有积血。可按摩子宫底,把积血排出。 胎盘和胎膜从蜕膜海绵层外部与子宫壁分离而娩出。留下来的海绵层则厚薄不一,遗留的蜕膜组织的表面部分经过玻璃样及脂肪性变,然后从恶露中排出,基底部则经过再生而形成新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在产后10天官腔内其他部分均有新生的子宫内膜生长。胎盘剥离的创面收缩很快。开始时约直径7.5厘米,为一突出的毛糙面,14天时直径缩到35毫米,6周后直径约24毫米,仍稍突出,但表面不粗糙。 产后阴道排出的分泌物内含有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及黏液等,称为恶露。恶露分为3种,产后最初3~7天为“血性恶露”,量多,色鲜红,含血液、小血块和少量坏死的蜕膜组织。以后逐渐变成“浆液性恶露”,其颜色较淡,内含血液较少,但含有大量宫颈和阴道排液以及细菌。产后两周左右,变成“白恶露”,其内含有大量白细胞、蜕膜细胞。表皮细胞和细菌,呈淡黄色,量少。恶露一般在产后3~4周干净,产妇每天要注意观察恶露的量、颜色和气味。 |